发展规划处新
学校首页
 首页 | 部门概况 | 部门动态 | 党建工作 | 发展规划 | 学科建设 | 高教研究 | 规章制度 | 服务指南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发展规划 · 正文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日期:2016-06-2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抓住机遇,加快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水平的全面提升,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郑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等文件精神,制定《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十二五”事业发展回顾及目前发展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校党委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一·五五工程”为抓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和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加强专业、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和制度等建设,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升本工作圆满完成。

1.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主动与区域经济对接,专业群建设初具规模,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特色(试点、示范)专业1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市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训基地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16个。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坚持“引进、培养、提升”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以专业的调整、发展为导向,加大教师引进和培养力度。现有专任教师77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5人,副高级职称27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57人;“双师型”教师43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8人,省级优秀教师12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7人,省、市级教学名师6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青年骨干教师19人。

3.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政校企各方教学资源,积极创新和实践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推进“教学做”一体化,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聚力于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教材、示范性实训基地、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在国家和河南省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技能竞赛奖92项、省级技能竞赛奖165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在90%以上。

4.科技工作成绩突出    

  “十二五”期间,年均科技经费支出255.9万元。以协作单位申请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厅级项目940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99项;获省部级、厅级教科研成果奖526项,其中省部级奖励1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56篇,其中核心期刊1114篇,被SCIEICSSCI等收录237篇;取得专利授权224项;出版专著、教材501,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11部,省级规划教材13部;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建有院士工作站1个,校级研究机构14个。

5.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十二五”期间,校园用地面积83.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4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34.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62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43.7万册,电子图书122万种,中外文纸质期刊1312种,电子期刊6532种。校内实验实训场所207个,总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办学经费按照国家规定的增长比例逐年增加,近三年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12134元、15486元、18170元。

6.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实开展

“十二五”期间,学校党委认真组织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校党委严格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党在新时期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委引领发展、凝聚人心、推进改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主题活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学校党委制定了《中州大学中层干部工作业绩考核办法》,通过中层干部工作业绩考核,增强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思想活力。通过干部全员聘任工作和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提高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为学校的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7.学生管理工作成效明显

   确立了“规范化管理、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形成了用制度推进、按制度落实、靠制度保障的有效机制。通过开展以校规校纪、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为主题的专题教育活动,以及专业技能竞赛、创新技能大赛等活动,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创品牌、创特色等活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水平。

 8.管理制度日趋完善

进一步完善了《中州大学教学督导工作规定》《中州大学公务接待管理办法》《中州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15项规章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不断规范,同时管理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9.升本目标顺利实现    

   经过长期准备和不懈努力,“十二五”末,学校顺利晋升为本科院校,实现了多年来的“升本梦”,为在“十三五”期间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奠定了基础。

(二)目前学校发展的机遇与存在的问题

  1.发展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高等教育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要求更加强烈。

  “十三五”期间,河南省将着力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改造步伐,大力发展高成长性产业,重点培育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同时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着力推进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物流服务产业聚集,构建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现代航空都市和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据《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预测,2015-2020年,河南省每年需求的各类人才达50万人以上,其中主导产业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缺口在15万人以上。
   
“十三五”期间,郑州市担负着构建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大产业支撑体系,“买全球、卖全球”的大物流体系,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大开放体系,科技创新链、人才支撑链、全民创业链“三链融合”的大创新体系等“十大体系”的任务。据郑州市人才市场测算,今后5年,郑州市每年本科人才需求在8万人以上,其中主导产业每年所需本科人才达4万人,而每年人才缺口约3.1万,特别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更加短缺。

郑州市委市政府对学校的发展寄予厚望,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当前学校正处在由综合类专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期,肩负着为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应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构建特色专业群,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源源不断地为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郑州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1)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针对性不强,校政企深度合作的力度不够;

   2)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3)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4)科技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层次有待提高;

5)教学资源急需整合,办学空间亟待提升

6)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有待改进。

二、“十三五”时期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铸校、文化活校”的办学理念,凸显“质量、特色、创新”发展主题,立足郑州,面向河南,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心,走校政企合作发展道路,适应省会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构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二)战略目标    

 围绕“建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支撑作用、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这一战略目标,促进学校由“专科学校向本科院校、综合型院校向应用型院校”两个转型,推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创新创业”三个跃升,实现四个显著增强,即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教科研水平显著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学校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确保五年后顺利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

 (三)战略规划

   紧紧围绕学校核心目标,实施以下战略规划: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以工学为主干,经济、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基本框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组人才培养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大力发展本科专业,适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专业集群。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以“双百人才”引进和“多层次人才”协同发展计划为基点,着力于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不断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培养政治信念坚定、专业理论扎实、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养较高、创新创业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在科学研究方面,搭建科技平台,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团队,为承担国家级项目和省部级重大项目及横向课题奠定基础。创新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学术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校园建设方面,以两个“并进”(老校区与新校区建设并进)为原则,在完善现有四个校区规划建设的基础上,加快航空港校区建设步伐。

  三、“十三五”时期改革与发展任务

“十三五”学校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计划

目标数

计划

目标数

备注

1

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总数(人)  

18000

13000

2

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总数(人)

5000

5000

3

本科专业数(个)

25-30

25-30

新增

4

特色专业集群(个)

1-2

1-2

新增

5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个)

5

2

新增

6

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项)

3

3

新增

7

专任教师(人)

1010

950

8

学科领军人才(人)

1-2

1-2

新增

9

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人)

100

100

10

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人)

120

120

11

“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人)

551

551

12

省部级研究项目(项)

160

160

新增

13

省部级研究项目结项、鉴定(项)

240

240

新增

14

国家级研究项目(项)

5

5

新增

15

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项)

20

20

新增

16

SCISSCIEICSSCI等权威期刊收录论文总量(篇)

320

300

新增

17

年均科技经费(万元)

1000

1000

新增

18

授权发明专利(项)

20

20

新增

19

学术著作、教材(部)

500(其中主编170)

200

新增

20

省级科技创新团队(个)

2-3

2-3

新增

21

产学研基地(个)

3

3

新增

22

校区总用地面积(万平方米)

128.5

191.6

除去英才、航海、龙子湖校区

23

校区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56.9

107.1

24

纸质图书总量(万册)  

200

180

25

电子图书总数(万种)

150

150

26

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个)

2

2

新增

27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个)

2

2

新增

28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亿元)

3.5

3.5

29

年终就业率(%

96

96

30

(国际)合作教育项目(个)

4-6

4-6

新增

31

累计社会捐赠(万元)

2500

2500

新增

(一)办学层次、在校生规模和师生比

  重点发展本科教育,优化专科教育,适度发展成人教育,争取开展研究生教育。到2020年,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8000人左右,成人教育在籍学生达到5000人左右。专任教师与学生比1:17.8  

(二)学科专业建设

   1.合理构建学科专业体系

   面向行业、突出应用、服务地方,在学科专业建设上,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学科专业的基础建设,巩固提高现有优势学科的地位,办出特色。重点针对地方战略支撑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本、专科招生专业控制在50个左右。以1-2个产业为主线,精心设计、科学论证,通过调整、重组、培育的方式实施学科专业优化与整合。建立专业链、人才链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集中校内外资源,重点建设1-2个竞争优势明显、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集群。

   2.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2020年,本科专业力争达到25-30个,建设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以上,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以上,完成省级以上规划教材5部以上,获取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逐步增强学科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完善学科专业建设制度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学科专业建设和管理模式。确立院()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主体,学科专业负责人是学科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制定科学的学科专业建设标准,规范和引领学科专业建设。建立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专业建设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岗位责任制度,强化岗位职责与考核。

(三)师资队伍建设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从师资队伍梯队的整体结构出发,适当补充梯队骨干成员,保证梯队成员在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合理衔接。进一步加大紧缺学科与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到2020年,拥有学科领军人才1-2名,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20人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75%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100人以上。

2.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以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市级、省级名师,发挥名师示范效应,带动团队建设。到2020年,建成10个以上较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中省级及以上教学团队6个以上。

   3.搭建教师发展平台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围绕应用型本科教师发展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为优秀人才培养、引进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

4.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学校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需要,推进师资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按需设岗,建立更加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和绩效工资体系,为学校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5.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引导教师增强职业的荣誉感、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渗透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骨干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充分调动教职工弘扬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队伍、阵地的有效协同和一体化建设。

 2.加强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培养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学生培养体系等措施,强化学生专业理论知识,锤炼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3.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通过产学融合、教学见习、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自主发展、灵活学习提供更大空间。

(五)科学研究

1.加快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平台建设

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平台建设力度,重点引进、培养科技团队带头人,在已培育的创新团队和科技平台中重点推出一批研究方向稳定、梯队合理、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创新群体。争取培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团队2-3个,独立或联合建设省级科技平台2个。

2.提升科技立项和成果层次

以省级和横向项目为基础,以谋划国家级项目为重点,以成果转化项目为增长点,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立项层次和质量,提升科技成果水平。“十三五”期间,力争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5项以上,省部级立项160项以上,其中横向课题10项;通过省部级结项、鉴定成果240项以上,争取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0项以上;出版学术著作、教材500部以上,其中主编170部;SCISSCIEIA&HCICSSCI、《新华文摘》等收录论文320篇以上;授权专利15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20项以上;年均科技经费1000万元以上。

3.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紧密结合地方需求,加速成果推广与转化,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整合、凝练出市场前景好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速度,增强学校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十三五”期间,建立稳定的、能体现学校影响力的产学研基地3个,转化科技成果20项以上。

4.优化科技管理创新体系

调整和优化科技管理组织结构,在管理方式上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创新科研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管理理念上强化管理和服务并重,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科技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六)基本设施建设

1.基础设施建设(括号内为除去英才、航海、龙子湖校区相关数据)

  调整四个校区的整体布局,加快航空港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努力建成一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管理高效的智慧化、生态化校园。到2020年,预计总建设用地面积191.7128.5)万平方米,生均106.571.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156.9)万平方米,生均59.531.6)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5亿元以上。

2.智慧校园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强化应用”的原则,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高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先进技术,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图书文献建设

  合理配置各学科专业文献资源的分布及增量比例,逐年增加电子资源的经费投入,每年新增6万种以上;优化纸质图书,每年新增12万册以上;中外文期刊达到2100种以上。通过各类信息检索培训和全方位的信息咨询与资源推介活动,不断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效率。  

(七)校园文化建设

1.高质量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品牌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强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力争创建省级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省级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选及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项课题有所突破;加强校内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学校宣传工作科学化水平,推进校内宣传校外宣传行成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2.高标准推进校园文化提升工程

   克服学校长期发展中在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方面的“短板”,克服学校现有的四个校区的空间布局的不利因素,加快实施校园文化环境提升工程,建设品位高雅、环境优美、宜于治学育人的和谐校园,实现环境育人,不断增强学校发展的软实力。

   3.高目标引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学院、文明处室的创建工作,力争在2017年成功重创省级文明单位。在此基础上,力争创建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打下坚实基础。

(八)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内外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等学校深层次合作机制,与5-8所国内知名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新增4-6项中外办学项目,不断加大派出访问教师和留学生的工作力度,力争实现互派留学生。

四、“十三五”时期主要举措与保障

(一)主要举措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促进政校企深度合

   深化政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加大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学校、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行业、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同承担课程和实践教学,共同培育学生。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的经费、项目等资源在学校集聚,合作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立健全政校企合作工作机制,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一批政校企研发基地、教师进修基地和科技平台、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促进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投入1.5亿元用于新增本科专业建设,每年新增本科专业5-6个,到2020年,开设的本科专业数量达到25个以上,重点建设1-2个专业集群,每个专业集群年投入经费不少于2000万元。重点建设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争取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

3)优化教学资源配置,确保实践性教学的效果

投入2亿元购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金向特色专业集群倾斜,重点增加50万元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改善实验实训教学及科研条件,加强深度产教融合的工程中心建设。

4)加强教学管理,构建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健全质量监控制度,设立质量控制标准,规范质量监控工作程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对人才培养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指导、考核、评价。改革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把教学、科研、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学科专业竞赛等纳入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改革津贴发放办法,实现有劳有酬、优劳优酬。

2.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双百人才”引进计划

创新用人理念,建立柔性引进机制。力争“十三五”期间引进100名专、兼职教授和特岗教师。高薪聘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到我校任职、任教,充实我校专、兼职教师队伍,改善我校教师队伍职称结构。

提高博士研究生引进待遇,延揽国内外英才。力争“十三五”期间引进100名博士研究生,拉动学校教学、科研发展,改善我校师资队伍学历结构。

2)多策并用,实施“多层次人才”协同培养计划

制定“郑工学者”(暂定名,下同)发展计划。为优秀人才培养搭建工作平台,力争“十三五”期间培养10名“郑工学者”,旨在培养学科领军人才。制定“郑工学者”青年项目计划,为青年优秀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培养造就一批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旨在培养学科建设的中坚力量。

修订“校内高层次专业人才享受相关待遇的办法”和“校内教师攻读博(硕)士学位及相关继续教育培训办法”,制定“双师双能型”教师发展计划。通过激励性政策引导,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支持教师通过生产一线实践、申报行业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开展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等途径成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制定“优秀教学团队”打造计划。以我校重点专业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选拔与管理办法,培养出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省级名师,并发挥名师示范效应,带动团队建设,到2020年,建成10个以上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其中省级及以上教学团队6个以上。

3)搭建平台,全面系统实施教师培养计划

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健全教师培养培训机制。立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根据学科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多措并举,重点提升我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有效解决教师在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奖惩结合,构建师德评价体系

建立师德评价体系,实施“岗位(前)培训”计划,形成师德目标导向机制,坚持师德师风考核与业务业绩考核并重,完善奖惩办法,在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3.提高认识,加快改革,全面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1强化五种意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力度  

   强化责任意识。处理好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始终把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去抓,把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学校和教育者的己任。强化质量意识。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把握时机、提供机会、创造条件,为提高人才质量发挥作用。强化全局意识。把学生成长看成是自己份内的事,自觉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机制和方法,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才,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注重对学生个性、特长、成就、潜能和发展的培养和描述,在素质培养和评价过程中,逐渐达到“知识一能力一素质”整体优化的效果。

   2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搭建学生成长平台

完善学生多元化评价机制。建立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过程指导和监控。委员会定期召开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研讨会,指导学校开展职业素质活动。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从优秀校友、企业管理者中,聘请兼职辅导员,不断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从优秀企业中,筛选出若干家企业,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引入企业评价机制,努力构建“教学部门指导、管理部门搭台、学生广泛参与、企业介入评价”的职业素质活动模式,增加活动的吸引力、竞技性和实效性。
  (3建立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辅导员每学期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考核,各院对毕业生实施综合素质答辩,学校每年对辅导员进行述职考核,学校每年对各院学生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建立健全在校生、毕业生、辅导员、各院“四位一体”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4.加强科技管理,提升科技水平

1)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技管理和评价机制

根据学校实际,建立校院两级科技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完善管理机制,积极应用现代管理手段,借助科研管理云服务平台实现科技管理工作信息化,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效能。修订“科研工作量计分与考核办法”、“科研奖励与资助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提高考核标准,建立教师科研绩效考核制度,使科研考核和岗位津贴挂钩,大幅度提高高层次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申报高层次的科研项目。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对科研方向、科研队伍、科技平台、资金投入等进行评估论证,促进科技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2壮大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积极组建科研团队,形成科研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努力培育和造就一批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有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科技创新团队,不断增加团队的影响力。学校在已建成的院士工作站、市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找准优势,重点打造郑州市产业发展急需、特色鲜明、引领发展的开放式科技研发平台。规范和加强学校科技平台建设与管理,促进学校科研资源高效配置,加强与其它相关单位合作共建,尤其是与大型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3)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加强产学研合作,以人才、学科专业、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促进创新创业,深化学校与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的融合,推动学校学科专业主动服务政府和行业企业需求,为地方政府的战略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学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引导教师重视横向课题研究,进行应用性科技成果的研究,着力推进先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根据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的需求,面向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物流商贸、食品等郑州市支柱产业发展的前沿问题,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培养科技创新骨干

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建立适应新形势的科技经费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体系,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学校通过外引内培,加大科技创新骨干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外出交流,做访问学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承担高层次纵向科研项目和服务地方的重大科技开发项目的激励力度,设立青年科技创新基金、国家级项目孵化基金,促进学校项目申报和合作层次与水平的提升。

5.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院发展活力

1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

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院长依法行使职权,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要合理确定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工作职责。领导班子成员要认真执行集体决定,按照分工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依照《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章程》,建立健全校内管理激励机制、科学决策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高依法治校能力。积极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建立完善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双代会”制度,切实保证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重心下移、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指导思想,实施校院两级管理。坚持学校宏观管理,发挥院(部)主体作用,构建符合实际、行之有效、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工作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岗位管理,完善量化考评,逐步建立、完善管理人员目标考核体系与专业技术人员量化考评体系。构建一种以编制和岗位目标任务为前提,以聘约或聘任合同为法律基础,以差异性薪酬为手段,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逐步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高能低、待遇能升能降”,优胜劣汰、灵活开放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

6.加强校园建设,扩展校园承载功能 

 1)完成校区功能定位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使用的原则,航空港校区将来作为学校主校区,按全日制在校生1.2万人(一期工程)规模进行全面规划建设,所有本科专业和部分专科专业在该校区办学。金河校区作为综合实训基地,满足学校校企合作和学生实习实训需求。英才校区在航空港校区全部建成前继续作为现行主校区完善建设。航海校区作为继续教育使用。龙子湖校区着眼于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培养国际化人才。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校园整体建设规划,协调功能布局,建设品味高雅、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宜学宜居的智慧校园。推进航空港校区总体规划、征地、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期工程,建设面积38万平方米;完善英才校区学生宿舍、食堂、科技创业楼、实训用房等建设项目,建设面积17万平方米;完成金河校区校园景观绿化工程、体育馆建设工程等;完成龙子湖校区实验楼、多功能楼、培训楼等建设项目,建设面积3.5万平方米。

 3)提升智慧校园建设

建设安全、快捷运行的校园网络,提升网络运行的服务性能,改造现有网络,出口带宽再扩容1G。搭建移动学习基础环境,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拓展校园移动终端应用。重点建设金河校区演播室、标准化考场和高清自动录播室等项目,为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基础环境,助力智慧校园建设。

 4)推进图书文献体系建设,加大服务力度

学校力争图书馆纸质图书200万册以上,电子图书150万种。加强重要数据库、特色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多种载体的文献收藏水平。完善图书档案文献服务规范和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在学校教学时间内,图书馆开馆每周不低于90小时,假期也应有必要的开放时间。网上资源的服务做到全天24小时开放。

 5)加强后勤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后勤服务保障能力和质量的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设立后勤一体化服务平台,建立及时、高效、全覆盖的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做到“第一时间反应、24小时服务”,畅通师生与后勤服务的沟通渠道,做好信息公开,促进后勤保障管理更加公开、透明、阳光、规范。

7.加强财务管理,加大内部审计

   1)严格财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

 树立“开放理财,创新理财,科学理财”的理念,增强经费保障能力,强化服务意识。牢固树立勤俭办学意识,开展办学成本效益分析,建设节约型校园,提高办学效益。优化经费预算方案,提高预算执行力,推进财务公开。定期进行计划实施、经费使用和资金绩效的考核。

   2)合理调配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率  

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期间核心工作,做到科学谋划,合理分配和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一个目标、两个转型、三个跃升、四个增强的顺利实现。

   3)加强内部审计,保障资金使用规范

切实加强内部审计队伍专业化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审计队伍。在强化预算管理审计,促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基础上,推动内部控制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加强重点领域审计,维护资金资产安全,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推进结果公开。

  8.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大学文化

1牢牢把握目标导向

学校挖掘德育导师制工作的资源优势,争创“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适应本科办学工作的新要求,整合学校现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重创省级文明单位,争当省级文明单位标兵,为创建国家级文明单位奠定基础。

2)持续优化工作机制

   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等为依托,持续优化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智库建设,积极为省、市和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加大资金投入,落实德育导师制工作专项经费、思想政治工作及党的建设专项经费、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年、精神文明创建专项经费。2016年建成云平台媒体资源库。每年投入一定经费保证全媒体建设。持续开展读书活动,每年投入一定经费建设书香校园。

9.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可靠的思想先导和政治保障

1)加强党的建设,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力保障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思想敏锐、团结务实、作风民主、清正廉洁、工作高效的坚强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委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推进改革的能力,为推动学校发展定好向、掌好舵,凝聚广大师生围绕学校本科建设目标不断创新创优,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师生反响好”的“五好”基层党组织、“政治素质好、工作业绩好、廉洁自律好、作风形象好”的“四好”干部队伍、“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五带头”党员队伍为抓手,健全完善“三会一课”、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等党内政治生活制度,适时召开党代会。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十三五”期间,每年对中层干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全面提升干部整体素质,适应本科院校对干部思想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的新要求。加强干部管理监督、考核评价工作,引导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干部队伍。促进党员干部在推动学校转型升位中的引领作用的充分发挥,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教育、监督、问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机制,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和行风民主评议工作。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深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精神、传统美德、法制观念等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发挥辅导员、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的作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依托,积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指导、自我调试。高度重视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突破口,弘扬职业精神和志业精神。关心教职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和学习,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职业幸福感。

3)构建稳定工作长效机制,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建立健全基础服务预防机制、思想教育疏导机制、意见诉求反映机制、民情信息预警机制、潜在矛盾化解机制和矛盾冲突处理机制,确保校园长治久安,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本规划在学校党委、行政统一领导下实施,各单位要按照本规划的部署,以“3+7”工作模式为切入点,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制订贯彻落实计划,确保规划的有效执行。

  2.资金保障

提高经费筹措能力与财务管理水平,积极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的财政专项资金,为学校规划实施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确保教学经费投入稳步增长;科学、合理筹措和运作信贷等资金,降低信贷资金的风险和筹资成本,保证学校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优化经费预算方案,提高预算执行力;严格财会制度,加强经费管理,坚持勤俭节约。

 3.监督考核

   学校以本规划为依据,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督机制和定期公示制度,加强对各单位的工作考核。各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规划、实施、检查和评估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规划实施效果。  

上一条: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
下一条: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Copyright ©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中心制作维护  学校地址: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英才街18号  邮政编码:450044